談到“大學”,不得不使我想到大一思修書上卷首的話。“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,是名族的希望,祖國的未來,肩負着人民的重托,曆史的責任。大學階段,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,是世界觀,人生觀,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。
當初,邁進大學門檻的時候,對于此,我或多或少有些感到不解,可謂“茫然”。但随着時間的推移,學習和生活地漸漸深入,我對大學的概念已漸漸明朗化。
大學,大學,首先在于一個“學”字。可以說,大學是知識的海洋。大學有浩瀚的圖書資料和先進的儀器設備,能使我們接觸廣博的知識,培養必要的專業技能。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,學會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沖浪,是我們在大學階段的主要任務,是順利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。所謂“術業有專攻”,我們大學生要以業為本,以學業為主。我們的校訓“止于至善”出于《禮記*大學》裡的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它要求我們“不放棄,不抛棄”,不斷探索;不滿足于現狀,不斷追求;不滿足于成就,不斷超越,以至達到“至善”的境界。所以當我們學到了一點點知識時,千萬不要沾沾自喜,我們要沉得住氣,虛心向學,因為我們的無知遠大于我們的所獲。
大學,大學,還在于一個“大”字。其一是要有遠大的抱負,其二是要有大師的胸懷。所謂“抱負”,也即自己的目标和追求,這兩點加起來便成了我們的抱負,理想。首先,我們要有自己的目标,這叫“有的放矢”。無目标的人迷失方向,越走越迷茫,所以目标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。有專家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是這樣的:“沒有學會生存之前已經想到了怎樣生活。”現在,我們大學生普遍存在着一種現象,對我們自己将來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全然不知,卻對我們将來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很清楚。大家都想着自己将來過着舒适的上層人的生活,卻對将來該幹什麼不明白,這就是缺失目标性。對于我們的目标,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制定,不能人雲亦雲。别人幹什麼自己也幹什麼是不行的。俗話說:“沒有最好的,隻有最适合自己的。”有了目标,不付諸行動,還不如沒有目标。馬雲說過:“比起七分的戰略三分的執行,我甯願要三分的戰略七分的執行。”這就是追求。我們要始終堅信一點:行動比語言更具說服力。“光說不練假把式”。“千萬别當天晚上想得天馬行空,頭頭是道,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賣豆腐。”一位老師曾經這樣對我們說過。任何一件事,隻有自己親身體驗過,經曆過,才有發言權,才知道在自己的行動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,這叫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”。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《管理學》中的SWOT分析法,找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,分析自己的發展機會與威脅,為我們的追求做好基礎建設。所以千萬别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。
所謂大師的胸懷。不僅指我們要有寬廣的胸襟,海納百川的胸懷,還要學會大師積極,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。首先,要學會寬容,要學會愛人。記得勤工助學先進表彰會上我們朗誦的《感恩》裡的句子,“我愛大自然…我愛祖國…我愛父母…我愛老師…我愛朋友…我愛所有熟悉和陌生的人…我愛所有的敵人乃至逆境…。讓我們學會包容一切吧,懷着感恩的心感謝他們吧,正是因為他們為我們構建了豐富多彩,有滋有味的生活。這正是大師“博愛”的胸懷。想想我們身邊的同學吧,他們來自五湖四海,有着種種極具個性的風格和性格,當我們彼此相聚在同一個大學的殿堂,共同努力,一起協作,這叫“緣分”。我們要學會珍惜,有了這麼多的朋友,我們還會擔心我們今後的人生路上的種種不幸與挫折嗎?大師的胸懷還包含着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。羅馬的建成絕非一日之功。人生之路特别是大學階段,要學會處理一切棘手之事,一切莫測之事,做到處變不驚。将來面對社會競争,不至于擔驚受怕,學會适應與調整才能擁抱社會。大學的生活與學習中,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荊棘,因為我們來自天南地北,所處的生活環境,生活條件,生活背景迥異,這些東西或許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性格與觀念中,要想改變或許不易。但不是因為不易我們就不需要改變。不要做《誰動了我的奶酪?》裡的哼哼,而要像唧唧一樣,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周圍環境的變化,及時作出調整,去尋找更好更大的“奶酪”。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悄無聲息的變化,固守當然不行,與時俱進才是我們的出路,千萬别做下一個康熙,乾隆。蛻變是痛苦的,這是新與舊的挑戰。正如鷹爪的蛻變,是在“摧殘”自己,但鷹最終獲得了重生。相比之下,這種蛻變是值得的。自然法則如斯:物競天擇,适者生存。的确。我們大學生要學會随時随勢而變。千萬别讓原先的種種禁锢了我們,千萬别對自己的生活狀态和家庭背景不自信,而漸漸将自己封閉起來。昂起頭吧!“自尊,自信,自律,自立,自強”字字刻入我心,我們可以改變,隻要我們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态和精神。
以業為本,擁有遠大的抱負,大師的胸懷,大學之道在于此。